《天使的孩子》By John Williams (1999) |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千萬別忘卻了這句成語的重要性,如果說John Williams是好萊塢電影配樂界的國寶,我想應該也沒多少人會反對,無論在作品的質、量方面,都堪稱業界頂尖,更不用說大師他那豐富的經驗以及操控旋律的功力了,目前已經高齡八十好幾的他近年來作品越來越少,一切似乎都等待著老搭檔Steven Spielberg的拍攝計畫而緩慢的進行著,所以2011年底的《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及《戰駒(War
Horse)》更是讓我期待萬分,能多看、多聽一次他們合作的作品,就是一次幸福。
真是有點尷尬呀XD,因為這篇文章要介紹的專輯其實跟Steven Spielberg沒有關係,《天使的孩子(Angela’s Ashes)》為英國導演Alan Parker最後一次改編的劇本(也是他倒數第二部執導的作品),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作品,其原著小說也非常有名(【安琪拉的灰燼】, Frank McCourt, 1996),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去找來看看,或許步調上有些緩慢,題材也不太輕鬆,但總會不自覺的讓人去思考一些事情,畫面則保有許多歐洲電影的細膩與特色,搭配上這完美的配樂,讓我在這兩個多小時內完全陷了進去。John Williams的歷屆配樂名單,實在有太多太多的經典作品,但這張僅獲提名卻未獲獎的《天使的孩子》,在我心中的喜愛程度反而超越了其他獲得最佳配樂的作品。專輯的主題旋律架構相當簡單,沒有過多的情緒張力,沒有盛大華麗的音符言語,幾個單純反覆的音節,環繞著這令人壓抑的觀影情緒,其中<07 The Dipsy Doodle, Nat
Gonella and His Georgians>、<10 Pennies from Heaven, Billie Holiday>引用於老舊電影的歌曲,觀賞電影是主角Frank的休閒嗜好,而這兩首歌曲則貫穿了主角Frank的成長過程,並大量的使用於電影中。
<01 Theme
from Angela’s Ashes>為整張專輯以及影片的主題,很鮮明的可以感受到主題旋律的線條,對於主題的部分,<02 My Story>有較為順暢而且快速的呈現,聆聽起來較為悅耳,然而Track01的設計確有著吸引我的第一點,其中充滿著許多的衝突與不協調,就像兩首演奏曲同步進行般的錯愕,包含了前文所提到的兩種對立的情緒,反覆交錯衝撞的情緒刻畫著主角一路以來的感受,看似美好的時刻背後總是跟著苦澀的艱辛,不管是父親也好,母親也罷,甚至連對於親戚的描繪,都同樣能夠套用在這樣子的情緒裡,主角與父母親之間的相處固然是電影的主軸,但卻還有另一幕讓讓我動容,就是Aunt Aggie替Frank打扮置裝完成的那一剎那,總有些酸楚在心裡哽咽著,言歸正傳,Track01豐富的旋律已經包含了專輯大半的精華,除了前面提到的特色外,編曲的掌控跟起伏更是拿捏得宜,很優秀的配樂典範,終曲<18 Angela’s Ashes
Reprise>的再度呈現,除了意義上更加完整外,也替這個採用回憶倒序法拍攝的劇本,劃下精采的句點。
<05 Lord,
Why Do You Want the Wee Children?>開啟了另一段優雅旋律,在貧困的環境中,卻又不斷生育的父母親,讓孩子們面臨許多磨難,生育與逝世之間不斷交替著,也持續衝擊Frank內心的不捨,各種演奏到位的樂器,雖然豐富了樂曲旋律,卻也勾勒出一段又一段的悲傷,中段沈默後的變奏有種不協調的氛圍,看似優雅的鋼琴背後圍繞著哀淒的弦樂器,讓小小年紀的Frank就必須學會承受失去親人的痛楚;加快節奏腳步的<06 Plenty of Fish and Chips in Heaven>,著重於悠揚的小提琴,形容著他們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而且無論是誰都有這種渴求,然而旋律的變化還是能夠感受到一些礙於現實的障礙,在旋律中變化著。
<08 The
Lanes of Limerick>字面上的解釋為「巷弄間的打油詩」,不過這軌作品的氣質與專輯內其餘篇幅明顯不同,豎琴的特色搶眼,彈奏之間描繪出的景象格外清新,有種夢幻中的美好,卻也格外的不真實;<09 Looking For Work>以主題旋律為架構,有出色的編曲內容,豎琴襯底的呢喃,讓大提琴低沈的特質更為明顯,與後面轉折後的鋼琴演奏呈現出極大的差別,更能夠體會出Frank決定工作養家的前後差異,收尾的管弦在豎琴仍未間斷的狀況下沈重且盛大的急速收尾,默默的感受著Frank對於未來所感受到的艱澀;<11 My Mother Begging>的呈現方式則與Track09相類似,較為不同的地方則在於後段仍舊延續了豎琴以及大提琴為主的演奏方式,藉此讓Frank與母親之間的處事模式做了區隔,不管是年齡層或是男女之間所造成的差異,都同樣的在旋律間令人感到動容。
被迫從美國遷出的回憶,再加上學校教師對於美國教育的憧憬與推薦,讓這個觀念深植在Frank的心中,<12
If I Were in America>、<16 Watching the Eclipse>以及<17
Back To America>的部分,John Williams編寫了整體較為正向的旋律,曲勢部分也有所區隔跟層次效果,從Track12的夢想,來到Track16臨別前夕因日蝕而觸發的期待,最後在Track17的悠揚旋律下實現夢想,在在都能從旋律的起伏之間感受到Frank的心境,Track16的轉折稍微生硬了些,不過作為Track17的鋪陳,收尾時那聽來複雜躊躇的旋律情緒仍然相當重要,來到Track17才得以真正讓Frank展開屬於他的人生,編曲的設計也可以感受到John Williams的功力,並非一股腦的氣勢拉抬,面對這位雖然年輕卻已經飽受風霜的少年,反覆得透過旋律來描寫他內心的不安與期待。
電影所帶來的感受是巨大的,深刻的描繪了大男人主義或者那薄弱自尊帶給家庭的迫害,嚴峻的生活及遭遇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他們,但體弱的妻子Angela及幼兒們卻必須因為父親的些許堅持而受苦,讓人不得不去反思很多時候無謂的堅持都只是無法認清事實罷了,環境中的種種打壓,凸顯了許多的差異,Angela是個偉大的母親,卻也是個悲情的母親,不管環境或者丈夫的種種行徑,也不會中斷他對孩子們的至愛,即使因而吃虧卻也選擇苦吞,<15 Angels Never Cough>的主題變奏,透過單純的鋼琴演奏更顯得美好以及孩子們的堅強,轉折後的大提琴獨奏在前段的反襯下顯得格外具有壓力,面對現實生活的困境,最能夠支撐母子們的也就是心中那無所畏懼的信念了;影片中除了在父母親跟家庭之間有深刻的描寫之外,也將Frank個人的細節部分處理得很細膩,另外也有許多溫暖的小片段去緩和這麼嚴肅悲傷的劇本,除了前述所提到Aunt Aggie與Frank的插曲外,二弟Malachy在餐桌上對Frank那真摯的口白反襯著門外落寞的父親,或許也點燃了觀眾心中的一點希望,至於Theresa這個支線的劇本似乎有些趕,應該還可以呈現得更加深刻才對,John Williams替Frank思念愛人的篇幅編寫了<14 I Think of Theresa>,整體優雅但卻沒有太搶眼的重點,加上較為單調的劇本,這個片段的感受度是稍稍較低的。
這是一張充滿正向慈美卻也包含負面哀淒的經典作品,或許它沒有其他得獎作品來得有名,但功力的展現卻不容小覷,聽膩了龐大華麗的John Williams,偶爾聽聽這般細膩卻又錯綜複雜的管弦,才更能體會大師功力的深不可測,也正是John Williams對我而言最大的魅力所在。
Review Rating:89%
<End>
曲目資訊:
No
|
Title
|
Time
|
01
|
Theme From Angela's Ashes
|
6:17
|
02
|
My Story
|
2:19
|
03
|
Angela’s Prayer
|
4:46
|
04
|
My Dad’s
Stories
|
1:51
|
05
|
Lord, Why Do You Want the Wee Children?
|
4:01
|
06
|
Plenty of
Fish and Chips in Heaven
|
3:24
|
07
|
The Dipsy Doodle, Nat Gonella and His Georgians
|
1:08
|
08
|
The Lanes
of Limerick
|
3:25
|
09
|
Looking for Work
|
3:30
|
10
|
Pennies
from Heaven, Billie Holiday
|
2:09
|
11
|
My Mother Begging
|
3:44
|
12
|
If I Were
in America
|
2:35
|
13
|
Delivering Telegrams
|
1:50
|
14
|
I Think of
Theresa
|
1:56
|
15
|
Angels Never Cough
|
2:31
|
16
|
Watching
the Eclipse
|
2:59
|
17
|
Back to America
|
2:38
|
18
|
Angela’s
Ashes Reprise
|
6:17
|
Total Time: 57:29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