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1, 2011

【OST】攀越冰峰 Touching the Void


《攀越冰峰》By Alex Heffes (2003)






   《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在2006年於臺灣上映,雖然比起國外上映的日期遲了三年,但這部影片卻沒讓人失望,在幾部關於登山山難題材的影片中,表現算是非常突出,由於演員陣容並沒有其他影片這麼的讓大家熟識,所以也不會有過多的「商業」味,除了三位當事人(右圖由左至右分別為:Joe SimpsonSimon Yates以及Richard Hawking)的訪談影片外,全片僅由Brendan MackeyNicholas Aaron兩位演員獨挑大樑,加上特別具有紀錄片的風格,簡單、直接、而且張力十足。




  <01 Opening Title>做為專輯的第一軌,效果並沒有預期的這麼優美,在旋律的風格塑造方面並沒有刻意凸顯,反倒運用音效合成器呈現出相當的壓力,與畫面中的風景是種絕對的反差,而反覆的電子背景音效相當駭人,就像一步步走向死亡般,偌大的壓力伴隨著Siula Grande峰迎面而來;在旋律呈現效果上,<02 Approaching Siula Grande>Track01的則做出了反差,從角色心情來看,Track01明顯從事後的角度來預告觀眾這趟登山事件有多麼恐怖,而Track02的優雅與綺麗,則編織著Siula Grande峰帶給這兩位英國登山好手的美好憧憬。整體來說這兩軌的發揮有限,做為影片背景配樂是挺不錯的,但就配樂專輯的角度來看,卻少了些旋律的辨識度。從<03 Climbing Alpine Style>開始,揭開了Alex Heffes賦予專輯的特色,不過真的很有Joe Hisaishi在處理動畫配樂的影子,連同下一軌<04 This Is What We Live For>做了一個開始登山的漸進效果,演奏效果相當獨特,也是截然不同的配樂家個人特色,大量的敲擊與拍打節奏,不自覺的想起許多熱帶雨林或是非洲原野,那種充滿野性與生命力的感覺用來描寫懷抱鬥志的登山家的效果,雖然個人並不覺得非常適合,但不可否認相當有趣,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下山的遇難過程才是電影重點的開始,<05 Starting the Descent>在背景音效上啟用了節拍效果,來加強時間的重要性,整體聽下來並沒有特別鮮明,就環境氣氛的營造部分處理的還可以,缺少旋律架構的結果,有點類似Track01的延伸類型;<06 The Storm>則加快了上一軌的襯托效果,讓突如其來的壓力倍增,描寫著Joe斷腿時的緊張氣氛,不管室外在環境或是內心所給予的壓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的,縱使訪談時的談笑風生是如此輕描淡寫,但當下情緒絕對是筆墨難以形容的,眾多效果樂器的點綴像是迷惘混沌中的靡靡之音,蠶食著他的求生意志。嚴格來說<07 Climbing the Rope><08 Cutting the Rope>是專輯中旋律與鋪陳最到位,張力也最鮮明的片段,雖然沒有特別新鮮的亮點,呈現效果與許多電影配樂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過Track07在管弦演奏的力量之下,還是比其他片段要順耳許多,不斷反覆拉扯的旋律,在張力遽增的情況下達到緊繃,就像繩索的兩端被緊緊綁在一起的兩人,兩個人,兩個世界,兩種心情,都被綁在這條繩子上,而Track08的人聲,在風聲鶴唳的寂靜中更顯恐怖,Joe被迫自生自滅很被同情,但我更可憐需要做出抉擇的Simon,在那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他更痛苦,也沒有人有資格用高道德標準來審視他、批評他。



  影片後段關於Joe脫困的部分,<09 Crawling On Eggshells>的存在感真的頗低,常常聽了聽就溜過去而渾然不知,用來做為口白片段的襯底配樂,只能在它較無特色的情況下,去感受Joe尋求脫困的過程,相較之下<10 Escaping the Crevasse>則多了許多設計,配合著脫離冰窖的畫面,在延伸的旋律上也比較鮮明,辨識度自然也比較高;<12 Race Against the Clock>以及<13 A Voice In the Darkness>都是在編曲架構上比較豐富的作品,也包含了比較對立的情緒,Track12透過鮮明的音效與節奏,來刻畫尚未脫離險境的Joe有時間的緊迫性;鋼琴與小提琴的交互配合,則成了Track13的特色之一,做為襯托用的鋼琴單音,反而更具張力,兩種特質鮮明的樂器在這種設計下,音場較遠的小提琴有種迷濛的幻想,而沈穩緩慢的鋼琴聲,則成了被迫妥協的現實情況,Track13中段轉折後的人聲效果,比起<11 Himalayan Flight (The Overtone Choir)>則好上不少,除了起伏與聲音也較為清晰之外,畢竟Track11在電子音效的加強下,有著比較強勢的壓迫感,長達九分鐘聽下來之後,確實不是非常討好。終曲<14 End Credits (Theme From “Touching the Void”)>則結合了Track12的前段鋼琴演奏以及Track07的管弦張力,演奏變化後的表達上還算不錯,差異效果有出來,做為片尾曲算是稱職了。



  專輯有非常大的篇幅,都在描寫著痛苦、無助、絕望時的情緒,而且大多都是比較著重於影片中的畫面需求,在旋律的感受上比較低的,我想這也是Alex Heffes可以持續進步的部分之一,剛過完三十歲生日的他,雖然從事配樂工作也好一段時間了,不過反而卻在2011年入圍了World Soundtrack Discovery Award(類似年度最佳新人的獎項),對他而言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榮耀,又或者反過來想,也許以往的作品真的沒有受到太多注目,總之,就這點來看的話Alex Heffes還是可以算是好萊塢的配樂新人,也慢慢有些不錯的作品累積,祝福他未來有很好的發展。
Review Rating71%


<End>


曲目資訊:
No
Title
Time
01
Opening Title
2:11
02
Approaching Siula Grande
1:27
03
Climbing Alpine Style
1:42
04
This Is What We Live For
1:39
05
Starting the Descent
2:33
06
The Storm
2:32
07
Climbing the Rope
3:18
08
Cutting the Rope
2:24
09
Crawling On Eggshells
2:11
10
Escaping the Crevasse
2:39
11
Himalayan Flight (The Overtone Choir)
8:58
12
Race Against the Clock
2:12
13
A Voice In the Darkness
5:52
14
Ed Credits (Theme From “Touching the Void”)
2:46
Total Time: 42:3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